近年来,用户信息安全问题是公众关切的焦点议题之一。个人信息与数据保护作为互联网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,也是构建良好互联网秩序的重中之重。近年来发生的个人行踪记录遭售卖、“朋友圈”信息被盗用、电商数据外泄、隐私信息刷屏等现象表明,大数据开发利用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渐成隐患。当前,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超8亿,在数据安全风险日益凸显的当下,保障数据安全、保护个人信息隐私值得高度重视。
数据泄露大体分三种途径:
一是使用泄漏。如操作失误、打印、外发文件、拍摄屏幕等方式泄漏内部数据。
二是存储泄漏。包括数据中心、服务器和数据库的数据被入侵造成泄漏;离职人员通过移动存储设备随意拷走机密资料,或者离职人员对在职时期的涉密邮件导出;移动终端被盗、丢失或维修造成数据泄漏。
三是传输泄漏。通过网络监听、拦截等方式对传输数据进行篡改、伪造和窃取。
建议企业应注重提升网络安全保护,避免出现类似的数据泄露事件。企事业单位、涉密机构、金融等行业尽快要加强防护的技术手段,有能力抵抗因内部和外部对企业造成的泄露风险。
在这个数据横飞的时代,如何能够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侵害很难。当隐私被侵犯后,如何能够维护自己的利益就更难了。除了我们自行自觉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外,这些平台和商户在享受了个人信息带来的好处的同时,该如何对我们的个人信息负责呢?
1.谨慎允许App拥有系统权限,一些App总是会申请拥有过多和应用提供的服务不相关的权限,例如摄像头权限和GPS权限。
2.检查登录的网站是否安全,看网页是否拥有https或关闭锁定。
3.在浏览微博、贴吧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,不要轻易将身份证号码,个人喜好,所处位置等敏感信息泄露。
4.不同平台的密码尽量不同,防止撞库带来的信息泄露,密码设置可以通过组合字母,数字和符号来创建安全性较高的密码。
5.谨慎点击电子邮件中的链接,很多垃圾广告的发件人ID会模仿官方账号,点击链接前务必要确定发件人是否是官方。
6.仔细检查任何社交媒体帐户,以确保帖子和个人详细信息仅对信任的人可见。如果是早已不再使用的网站帐户,最好及早注销。
7.避免在公共的WiFi网络上输入密码,如果你拥有充足的流量,尽量避免使用公共WIFI浏览网页,大多的公共WIFI都会或多或少的窃取你的个人信息。此外,更是要小心在公共WIFI输入像银行卡,信用卡密码这类敏感信息。
8.更多的了解什么是网络犯罪,防止网络钓鱼攻击,避免安装不可靠软件。
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每个人的信息都呈现“半透明”状态,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,个人隐私的泄露情况也越来越多。无论在任何时候,都要注意妥善保护好个人隐私。